我国的乡村旅游的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在许多方面发展还不成熟,实践过程中会产生多种问题,可以从以下6个方面入手解决。
乡村是村庄聚落,它的主体是原住民,然而大量的乡村旅游规划中却存在见物不见人的现象,这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乡村旅游规划的规划者以都市人、年轻人为主,他们缺乏对乡村的认知,不能准确把握乡村的传统风貌和乡土文化,导致乡村旅游规划缺乏原住民生活的面貌。
乡村的空间形态、建筑结构、景观环境依托于原住民的建设,同时原住民是传承乡土文化的载体,他们承载的饮食文化、风俗习惯、宗教礼仪、节庆活动是乡土文化的“源文化”,也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
乡土文化需要通过原住民来传达,他们的衣着、言行举止都承载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旅游者只有通过与他们的亲身接触,与他们共同生活在乡村中,体会原住民的生活气息,才能真正了解乡村社会。
乡村聚落及演变发展是经文化、地理气候、历史、宗教沉淀下来的产物,乡村建筑则是乡村聚落物质空间的载体。乡土建筑亦是乡村旅游中一个重要部分,是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载体,反应出乡村的整体风貌,蕴含着浓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对乡村旅游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但由于乡村建筑与现代生活的冲突、与周围环境的不协调,大多数乡村旅游规划大量的复建兴建乡土建筑,不注重对传统建造技艺的继承、传统材质的忽略,导致乡土建筑原有的历史风貌被肢解,乡村地域特色缺失,乡村整体风貌“千篇一律”。要创造出具有地域性特色的乡土建筑才能让旅游者找到不同的乡村体验,乡村旅游才能发挥它独特的魅力。
乡村旅游中乡村产业的单一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乡村旅游理解的局限,另一方面是缺乏详细的产业规划。
乡村旅游被片面的理解为“农家乐”、“乡村游乐场”,对乡村旅游理解的局限主要是缺乏科学性的指导、对乡村产业的认识不足以及乡村开发吸引力匮乏,同时带来设施的使用周期短、阻碍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等问题。从乡村旅游的发展来看,归根结底是缺乏对乡村产业的总体布局,对乡村产业规划缺乏细致性的划分。
现如今乡村的开发建设以工业型、农业型、休闲型为主题,开发的产品也过于单一,缺乏详细性的产业规划。在乡村的发展策略上要依托于乡村的上位规划和本身资源优势,进行深入研宄设计。乡村旅游的产业发展,不仅要依托于当地农业生产,还要完善其第二和第三产业,引导发展多样化的产业融合,实现构建多元化健康产业的目标。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农业被视为主要产业,但它具有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作用的同时还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价值。生产价值就是指其农业价值,在生产农产品过程中所产生的所有价值。生活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传统农耕方式的追求,如今都市群体对乡愁的向往与日俱增,农业的生活价值亟需发展。
现如今农业的种植受到工业和化学农药的严重污染,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环境。在中国,农耕污染己成为土地污染的主要因素,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不可逆的,农业的生态价值也需得到广泛的重视。
乡村旅游在如今己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对于身处都市喧闹的人们,乡村旅游成为释放压力的动力。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每年有接近20亿人次的游客选择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服务粗犷、文化内涵缺失、模式单一、缺乏地域特色等问题,目前许多乡村的服务能力不足、农民的创新意识匮乏,这些都制约着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面对如此庞大的旅游消费市场,对当今乡村旅游服务、设施、项目、品质、资源等提出了挑战。目前一些地方政府不考虑客观实际,盲目投资建设景点,缺乏规范化行为,缺少专业化的引导,以致没有能力整合乡村的产业链,导致乡村旅游的文化资源难以开发。
乡村旅游规划是一门产业也是一门专业技术,旅游景点的规划设计、产业布局、旅游产品的开发都需要专业人员的控制与规划,因而为了乡村旅游也的蓬勃发展,就需要加强乡村旅游的专业型和科学规划与管理,加强专业人员对乡村旅游业发展人员的培训和引导。
在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中,经济发展成为首要任务。在中国大部分经济落后的乡村,只是一味的追求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对乡村景观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导致乡村风貌的缺失、景观环境的破坏。
乡村景观是一个自然生态的物质环境,农耕文明形态和人文生态环境共同作用下的生态共合体,乡村景观环境就是一个地域特色的标志性产物,它会体现出乡村的地域性和差异性。然而如今乡村的景观环境却遭受外部的影响与污染,国内的环保问题主要来源于工业和农业的污染,在此背景下,乡村的建设要以保护景观环境恢复生态为重。
乡村振兴战略正在深入推进,也带动着乡村旅游产业的盛行,但很多问题也逐步显现。产业单一、生态破败、无特色、乡村旅游同质化的现象日趋严重并阻碍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传统的乡村旅游业也无法适应现代电子商务时代下的现代旅游需求,乡村旅游的转型迫在眉捷,也是必然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