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因为疫情防控需要,各大知名景区客流量下降严重。“外地游客来不了,本地市民不愿去”,这是很多景区面临的困境。
旅游业,好一个难字了得。其实,疫情之下,很多城市固然难以异地游,但开展本地游,条件还是具备的,需求还是存在的。“最美烟花三月天”,人们在朋友圈争晒美景,上演一场又一场浪漫的“云旅游”,期待疫情结束后“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疫情挡得住脚步,挡不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只不过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游客的玩法已经变了,而提供旅行服务的旅企也应该转变思路,寻找新出路了。
实际上,短途游、城市周边游和本地休闲带动旅游目的地的消费活跃度上升,这也是疫情以来的一大变化。
疫情之后,游客的旅行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动辄一周以上的长途“旅游”被拆分成了若干段两三天的“出门玩”,以周末游、周边游的“微度假”正在成为旅游消费市场的全新增长点。
探索身边的未知美景,在熟悉的“老地方”探索“新世界”,游客好奇的脚步带动本地游和周边游市场蓬勃发展。
微度假让本地游客爱上熟悉的老地方,其实并不容易,要有新意连连,要有惊喜不断,挖掘生活中的美好和温暖。
不久前,旅游社交平台马蜂窝发布的报告也提到,在出行半径受限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转而挖掘旅行的“深度”。如何在“老地方”玩出“新花样”,成为他们竞相追逐的目标,基于兴趣和社交的玩乐体验在今年获得了空前的关注。观星露营、尾波冲浪、飞蝇钓等等,这些热门玩法正在成为旅行者们的追捧。
旅游活动正在从体验一条完整的路线,细化为随时随地可展开的碎片式休闲。持续一两个小时,集主题、社交、审美、文化于一体的新产品,已经被市场所验证,既能满足外地游客的碎片化需求,也能成为当地人的日常休闲选择。
玩得新潮、玩得精专,比抵达一个目的地浅尝辄止更吸引年轻人。疫情影响了国内外的长途旅游,另一方面,也明显促进了旅游消费的升级,使得这两年的消费呈现出高品质、重体验的新趋势。旅行者不再期待传统的打卡拍照,而更在意旅行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也就是说,怎么玩比去哪玩更重要。
换个活法活下去
疫情之下,要敢换思路。目前,各项助企纾困政策密集出台,而且,市场并非没有机会,关键就看能不能换个姿势。其实,传统旅游由于“起步价”高,很多人一年难得几回游,而门票依赖、外客依赖、节假日依赖,也降低了旅游体验。旅游业不应该自己画一个圈,幻想躺着挣钱、轻松挣大钱,而是要勇于走出舒适区,敢于捅开天花板,转变传统的外地旅游旅行者视角,重新以消费者视角审视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建设和产业创新,坚持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全领域发展。
疫情之下,要会找出路。旅游业发展,必须紧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调查显示,市民之所以不愿意逛本地景区,主要是认为“去过好多次,再去没意思”“逛身边景区,缺少新鲜感”。当前应该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发展性需求,作出创造性转变,围绕旅游生活化、常态化、休闲化,推出更多微度假、轻旅游、泛休闲,推动旅游与文化、艺术、科技、美食、运动、寻访等全面融合。其实很多人对于自己的城市并不是十分了解,很多城市都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找到“金手指”,点石成金,串珠成链,解锁更多适应现代人需求的新玩法,就能让市民在家门口拥有“诗和远方”。
游客已经换了玩法,旅游企业不妨换个活法。疫情的到来,把旅游业一些固有问题充分暴露,是到了下决心改变的时候了。换个姿势发展,争取更多“本地人游本地”,不只是针对疫情的应急之举,而是一个战略性转变,意味着全新旅游时代的到来,最终实现的是推动旅游市场繁荣发展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双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