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乡村文旅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如何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乡村文旅的突围出圈,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网红孵化与场景营销两个维度展开探讨,并结合三个成功案例,剖析乡村文旅突围出圈的策略与路径。
一、网红孵化:
打造乡村文旅的流量入口
网红孵化是乡村文旅数字化突围的重要抓手之一。通过培养具有影响力的网红人物,能够快速吸引流量,提升乡村文旅的知名度与吸引力。网红不仅可以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展示乡村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还能与粉丝互动,增强游客的参与感与体验感。
(一)莫干山民宿:
网红达人助力品牌升级
莫干山镇的民宿产业通过网红孵化实现了品牌升级。当地采用 “国企+镇+村集体” 模式,集中收储闲置资源打造民宿集群,并引入智能预订系统与客户关系管理工具,优化入住流程。在品牌塑造方面,莫干山民宿通过主题化场景营造,结合社交媒体推广与网红达人合作,强化了 “乡村美学” 标签。例如,竹文化民宿、骑行主题线路等特色产品,通过网红的推荐与分享,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此外,莫干山还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文化景点与网红打卡点,进一步提升了产业附加值与竞争力。
(二)川北大木偶:
非遗传承与网红传播 川北大木偶是南充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网红孵化与数字化传播,实现了从文化符号到经济动能的转化。南充市通过开设大木偶传习班,培养青年传承人,解决了木偶艺术传承断层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当地将川北大木偶嵌入 “嘉陵江文旅带” 建设,打造 “木偶 + 生态 + 民俗” 的特色线路。同时,通过开发 VR 木偶博物馆、推出 “云端木偶课堂” 以及在抖音平台开设 “川偶奇遇记” 账号等数字化手段,扩大了川北大木偶的受众覆盖面。这些网红传播手段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还催生了木偶文创、线上打赏等新业态,推动了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
(三)李子柒:
田园生活网红的典范 李子柒以其清新脱俗的田园生活视频在网络上走红,成为乡村文旅网红孵化的典范。她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乡村生活为背景,通过短视频形式展示了古朴的农耕生活、精美的手工技艺以及美味的农家美食。她的视频在国内外社交媒体平台引发了广泛关注,吸引了大量粉丝。李子柒的成功不仅提升了大众对乡村生活的向往,还带动了乡村特色产品的销售,推动了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她的案例表明,通过精心打造具有独特个性和文化内涵的网红形象,可以有效传播乡村文化和旅游品牌,吸引更多游客关注乡村文旅。
二、场景营销:
构建沉浸式文旅体验
场景营销是乡村文旅数字化突围的关键环节。通过数字化技术构建沉浸式文旅体验场景,能够满足游客对个性化、独特性体验的需求,提升游客的满意度与忠诚度。 (一)乌镇模式:
智慧景区与全域旅游
乌镇以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为契机,构建了 “智慧景区 + 全域旅游” 的数字化发展范式。乌镇依托数字化技术构建 “数智景区” 管理体系,实现智慧化服务全覆盖。例如,通过与阿里巴巴、高德地图合作,推出 “乌镇旅游服务” 小程序,整合人脸识别、无纸化导览与明星语音讲解功能,游客可享受 “扫码乘车”“智慧停车” 等便捷服务。此外,乌镇还引入智能布草管理、智能安睡系统等新技术,提升住宿体验;发展数字演艺、电竞等新业态,丰富旅游产品。通过智慧管理平台利用云图管理、热力图分析技术,优化车船调度,电子票务系统结合分时段售票数据,调节客流分布。乌镇还打造 “元宇宙城市体验馆”,融合数字体验与文化内容,推出夜游灯光秀等科技项目,形成 “智慧 + 文化” 双轮驱动的全域旅游模式。
(二)安吉余村:
数字孪生与生态文旅 安吉余村依托数字孪生技术构建了 “虚实共生” 的生态文旅体系。余村践行 “两山理论”,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推动生态价值转化。在生态保护领域,利用传感器监测竹林碳汇,建立 “竹碳积分” 体系;改造老旧厂房时保留工业遗存结构,采用光伏玻璃、竹纹混凝土等绿色建材,打造零碳图书馆 “余村印象”。在文旅创新方面,推出 “数字游民公社”,吸引远程办公者入驻,开发乡村骑行、自然教育等体验产品。通过 “全球合伙人计划” 引入青年创业项目,形成 “露营 +”“文创 +” 等新业态。数字化赋能社区治理,如 “数字乡村一张图” 整合垃圾分类、平安监控等数据,量化考核村民参与建设贡献值。余村模式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了生态保护可量化、文化传承可交互,为乡村文旅的绿色发展提供了 “技术 - 经济 - 社会” 三重价值闭环的样板。
(三)贵州西江千户苗寨:
数字化场景重塑民族文旅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通过数字化场景重塑,打造了独特的民族文旅体验。利用数字化技术,对苗寨的建筑、服饰、歌舞等文化元素进行采集和数字化处理,开发出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体验项目。游客可以通过 VR 设备身临其境地感受苗寨的建筑风格和生活场景,通过 AR 技术在现实场景中欣赏到虚拟的苗族歌舞表演。同时,当地还建立了数字化文化展示中心,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苗族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手工艺制作过程。这种数字化场景营销不仅丰富了游客的体验内容,还增强了游客对苗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提升了西江千户苗寨的文旅吸引力。
三、数字化突围策略:
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化 乡村文旅的数字化突围不仅需要吸引流量,更要实现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化。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深挖文化特色,
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 破解乡村文旅同质化竞争的关键在于构建 “文化基因 - 数字表达 - 品牌溢价” 的价值转化链条。通过开展文化资源数字化解码,运用语义分析、3D 建模等技术提炼地域文化符号系统,建立动态更新的数字文化基因库。创新文化体验形式,通过 AR/VR 重构历史场景、元宇宙激活非遗技艺,将静态资源转化为可交互、可传播的数字场景。优化品牌运营机制,以数字文化内容为载体,打造具有国际辨识度的乡村文旅品牌矩阵,推动文化符号向经济符号转化。
(二)强化社区参与,
培育乡村数字生力军
培育乡村网红人才是数字化突围的组织保障。建立多层次网红人才培育体系,针对青少年开展数字创意技能培训,针对返乡青年举办网红创业营,针对旅游从业者实施数字化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构建乡村网红激励机制,设立 “数字乡村贡献奖”“文化传承创新奖”,通过流量扶持、税收减免等方式鼓励网红参与乡村建设。完善社区数字治理架构,建立 “数字乡民合作社”,实现社区成员在数字文旅项目中的共建、共治、共享。
(三)创新商业模式,
构建数字乡村产业生态 推动乡村文旅数字化突围的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共享度假经济,整合闲置农房、车辆等资源,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产权溯源与权益分配;拓展数字内容变现渠道,打造数字藏品、文旅元宇宙等新型盈利点;构建乡村文旅数据资产交易体系,实现数据要素的价值流通。通过这些创新商业模式,乡村文旅产业能够实现从流量吸引到价值创造的转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数字乡村产业生态。
总之,乡村文旅的数字化突围需要从网红孵化和场景营销两个方面入手,同时注重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化。通过深挖文化特色、强化社区参与和创新商业模式,乡村文旅产业能够在数字经济时代实现创新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