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没特色”?靠“非遗手作”成网红——成都崇州道明竹艺村逆袭全纪录
一、开场:从“空心村”到“流量发动机”
三年前,提起成都周边的“竹编”,90%的成都人只会想到“菜市场里的菜篮子”;三年后的今天,打开小红书输入“竹里”,跳出的笔记超过3.8万篇,单条视频最高点赞43万,评论区清一色“求定位”。
把时针拨回2016年,崇州道明镇龙黄村常住人口不足300,年轻人外流、竹编滞销,人均年收入1.9万元,村集体账户一度不足六位数。转折点发生在2017年——村里来了几位“不速之客”:中央美院设计团队+崇州文旅集团+返乡“90后”竹编姑娘杨隆梅。他们只做了一件事:把国家级非遗“道明竹编”拆解成“可上手、可出片、可带走”的手作体验,再叠加“爆款建筑+社群运营+算法投放”,用三年时间把村子送上热搜。2022年,龙黄村正式更名为“竹艺村”;2023年,景区接待游客128.6万人次,旅游收入12.55亿元;2024年“五一”假期,4天涌入11.33万人,带动崇州全市登上抖音全国县域热度TOP10。竹艺村用事实回答:小景区想翻红,“非遗手作”就是最低成本、最高溢价的超级入口。
二、为什么是“竹编”?——把“生活器具”升级为“社交货币”
1. 文化厚度:道明竹编有2000多年历史,清代“瓷胎竹编”曾进贡宫廷,2007年列入国家级非遗,故事线完整。
2. 视觉爆点:竹丝细如发丝,可劈至0.01毫米,在灯光下呈淡金色光泽,手机随手拍都是“森系滤镜”。
3. 上手门槛低:零基础游客10分钟可学会“压一挑一”基础平编,30分钟完成一只“竹里杯垫”,即时满足+强分享欲。
4. SKU无限:从0.9元的竹吸管到3.8万元的“竹里灯”,价格带横跨三位数到六位数,覆盖学生党、中产、高净值人群。
一句话:竹编同时具备“时间沉淀+颜值能打+体验爽点+复购场景”,天然是网红体质。
三、操盘手怎么玩?——“非遗手作”流量五步
(一)造场景:用“建筑即道具”先声夺人
2017年,设计团队花40天搭起“竹里”——一座∞字形竹构建筑,航拍形似莫比乌斯环,白天是“竹林美术馆”,夜晚化身“金色灯笼”。建筑本身成了第一波视觉锤,小红书首篇爆款笔记《成都周边藏了一座金色飞船》一夜点赞10万,为景区导入首批种子流量。
(二)拆体验:把“观赏”变“动手”
村里迅速开出12间“手作快闪坊”,统一用“30分钟微课程”逻辑:
0-5分钟:老师讲故事(非遗历史+个人IP)
5-15分钟:游客选图样(提供12款模板,含耳环、手机支架、猫窝)
15-25分钟:老师手把手教学,游客完成半成品
25-30分钟:拍照打卡、现场封装、贴专属编号
课程定价39-199元,毛利率70%以上。2023年,仅手作体验一项营收4200万元,占景区总收入的1/3。
(三)埋梗图:设计“必晒点”激活社媒
竹丝“拉花”:老师最后一刀割断竹丝,瞬间散开呈“金色瀑布”,游客手机连拍必出片;
“竹里灯”暗房:屋内仅留一盏竹编吊灯,光线透过竹篾投射出“竹叶剪影”,小红书@阿初同学一条15秒短视频获赞28万;
“完工敲章”:用烧红的竹炭在作品烙下“竹里”篆体+日期,具备时间戳,形成收藏仪式。
官方统计,体验游客拍照率96%,带定位发帖率47%,二次传播ROI 1:12。
(四)养社群:把“游客”变“编友”
景区运营团队用企业微信沉淀了8.7万名“编友”,分层运营:
1日内:发送“教学回放+作品大片”,引导评论;
7日内:推送“竹丝养护小贴士”,激活对话;
30日内:邀请参加线上“竹编挑战赛”,优胜者可获“海外艺术家驻留项目”观摩名额。
社群复购率18%,远高于行业平均5%。
(五)做联名:让“竹编”进入城市主流场景
2023年×Max Mara:推出“竹编肩带”限量3000份,单价1288元,72小时售罄;
2024年×喜茶:竹编杯套+竹吸管,单店日销提升40%,微博话题阅读1.2亿;
2024年×成都大运会:竹编奖牌托盘亮相闭幕式,全球直播曝光4.3亿人次。
联名策略把乡村非遗送进一线城市高端商场,完成“破圈吸粉”。
四、最新数据:竹艺村的“网红续航”有多强
2023年:接待游客128.6万人次,旅游收入12.55亿元,同比2019年分别增长640%、1580%;
2024年1-8月:游客已突破110万,预估全年150万;手作体验平均每日开班320场,节假日需提前7天预约;
小红书笔记:3.8万篇,关键词“竹里”搜索指数同比上涨330%;
抖音话题:#道明竹编#播放量6.7亿次,#竹里手作#2.1亿次;
村民收入: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85万元,较2016年翻两倍,返乡创业青年增至86人。
数据证明:流量退潮后,竹艺村依旧保持年均20%以上的高位增长,成为少有的“长红”样本。
五、观点提炼:小景区“成网红”的5条秘籍
1. 选品金标准:非遗项目必须具备“可视+可学+可带走”三要素,最好有天然光泽或声音,30分钟内能让游客“出片”。
2. 场景做减法:先打造一个“一眼难忘”的超级道具(建筑/装置),再围绕它设计动线,切忌一上来贪大求全。
3. 体验颗粒度:用“30分钟微课程”切割时间,把文化故事拆成“1分钟金句+5分钟互动”,降低学习门槛。
4. 社群时间轴:1天、7天、30天分层触达,用“作品回显+知识彩蛋+挑战赛”不断唤醒用户,把一次性消费变成长期关系。
5. 联名破圈法:先找“同纬度”品牌(茶饮、时装、赛事)做轻量级跨界,再冲击高端,让非遗成为城市事件的“文化配件”,反向带动乡村流量。
六、结语:非遗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是“社交时代的接口” 竹艺村的故事告诉我们——再小的景区,只要能找到“可上手、可炫耀、可裂变”的非遗支点,就有机会在算法时代一炮而红;但比爆红更重要的是,用系统化的产品、社群与品牌运营,把“流量”沉淀为“留量”,把“游客”转化为“编友”,最终实现文化保护与商业增收的双向奔赴。
当下,全国2800多个县,几乎每个县都握着一两项“沉睡”的非遗。复制竹艺村的五步打法,也许下一个网红村子,就是你的家乡。 |